此诗创作时间、地点不明。安旗《李白全诗编年注释》认为此诗:“诗题疑为后人妄加••••••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。”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。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(747年)于金陵所作。

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又号“谪仙人”,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;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白为兴圣皇帝(凉武昭王李暠)九世孙,与李唐诸王同宗。其人爽朗大方,爱饮酒作诗,喜交友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
2.本诗首联即对仗,其中(青山)对(白水),(北郭)对(东城),诗人以工整的形式描写了分别处的景色,充满诗情画意。
4.《送友人》中写送别地景色的诗句是(青山郭外斜,白水绕东城。)
5.以浮云孤飞,喻游子之心;以落日将下,依依不舍,喻故人之情的诗句是(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)
6.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,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(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。)
7.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.远远望去,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,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,好一幅动静相生、寥廓秀丽的图景!说明:意近即可。
8.首联“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”中“横”和“绕”好在哪里?请简要分析。
“横”勾勒出青山的静姿,“绕”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,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,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,动静结合,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。
9.颈联用了什么手法,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?对偶,情景交融。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,象征友人行踪不定,任意东西。一轮红日缓缓西沉,似乎不忍离去,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。(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,巧妙地用“浮云”“落日”作比,“浮云”比友人的行踪不定、任意东西;“落日”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,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。)
“浮云”“落日”之景与“游子”之“意”、“故人”之“情”交融,拓展意境。
答:“别”照应诗题中的“送”,“孤蓬”是比喻手法,照应诗题中的“友人”。“蓬”之前用“孤”来限制,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,行迹无定。
化用古典诗句,着一“班”字,翻出新意,烘托出缱绻情谊。
班,意思为“分别”。写马犹不愿离群,悲鸣不已,更进一层衬托出双方难舍难分的情谊,情意深沉,宛转含蓄。
14.尾联“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?试作赏析。
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,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,也不愿脱离同伴,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,衬托了离情别绪。
15.这首诗是如何借助“孤蓬”“浮云”“班马”这些物象来表现“游子意”的?请简要分析。
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,不知何处落脚,写出游子旅途漫漫,前途未定;浮云飘忽不定,写出游子行踪不定;班马为离群之马,分手之际,萧萧长鸣,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。
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;马鸣犹作别离之声,衬托了离情别绪。说明:意近即可。
答案提示:从修辞,词语,思想感情,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。(言之有理即可)
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,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。
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;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。
B.“此地一为别,孤蓬万里征。”中的“孤蓬”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。
C. “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。”既点出告别的地点,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。
D.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,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。
(D选项“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”改成“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”。)
A.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,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。
B.“此地一为别,孤蓬万里征”点明了诗的主题,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。
C. “蓬”之前用“孤”来限制,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,行迹无定。
D. “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”运用了对偶、比喻的修辞手法,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,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。
(B选项“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。”改成“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”。)
B.借“浮云”、“落日”,抒发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。
C.借写“班马”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不舍之意。
D.这是一首送别诗,表达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。
暂无评论,赶快抢占沙发吧